2010年5月30日星期日

重溫台北情(七)---重逢女王頭

十多年前,單純的女學生和同學到基隆海洋大學找中學好友,順道到野柳賞石。

寒風撲面,細雨霏霏的岬角上,遊人稀少。

為了不想被大風吹走,為了避免滑倒在濕冷的石頭上,一步一步慢行。

在女王頭旁邊留下身影。

十多年後,她已不再是當年的女學生,同伴們各分東西,失去了聮絡。

這回她和結婚十年的老公,在清朗凉爽的春日裡重訪舊地。

地質公園明顯地人工美化了,一群群的大陸客排著隊和女王頭拍照。

她已無心再與女王頭合影,望一眼就夠了。

女王頭經過多年風吹雨打,頸部更見細長。

石頭都變了,人怎能不變?

當年的女生隨著際遇浮沉,心境早已不復青澀單純。

人生喜怒哀樂都品嘗過了,女王皇,再見到你,真好!

好像一顆顆巨大的鮑魚菇。
野柳新寵:俏皮公主。

薑石一塊一塊“長”在岬角,不知好吃否?

有人在釣魚,小心別被拍岸海浪捲走哦!

一尾魚要躍石而出。

眺望伸入海上的海堤。

匆匆一小時半就走出地質公園,還被嫌逗留太久,又是抓緊時間……

2010年5月27日星期四

重溫台北情(六)---黃金博物館

黃金博物館位於瑞芳鎮金瓜石,離九份不遠,是昔日台灣金屬礦業公司辦公室整修建成,三層建築屹立於山腰間。
館外的小攤子擺了閃著絲絲金光的石頭,不會辨真假,看一看就算了。
笑臉吟吟的礦工大叔迎接我們。
戴上安全帽,有人導引解說,但我忙著拍照,他說什麼,一點都沒印象。
走入濕冷的坑道,不時提防踩到水坑。
按一按鈕,小箱子裡會出現真人專家解說。
鎮館之寶--220公斤999純金大金磚,怎能不沾一沾貴氣?
館外的機器,猜想是煉金用的。
昔日的鐵軌,今日的歷史。
博物館只是整個園區的一部分,還有各處可參觀。

當年的日本皇太子裕仁來台下榻過的行館。
終於再見到黑色屋頂。當年在九份處處可見,如今……
東南亞最大的關公銅像坐鎮,傲視群山,守護金瓜石。
黃金博物館後面的山頭在歡送我們。

2010年5月24日星期一

重溫台北情(五)---匆匆看九份

4月17日星期六,是節目最豐富的一天。大伯安排了一輛七人客座車,由三十多歲的年輕導遊兼司機帶我們到東北海岸一日遊。這一天從九份、金瓜石、野柳、鄧麗君墓園,到淡水漁人碼頭和老街夜市,雖然大伯總是強調“抓緊時間”,有些緊湊,但還算盡興。

第一站是台北縣瑞芳的九份。這裡當年因發現金礦而興盛一時,但隨著礦藏挖盡,終走向沒落。後來又因電影《悲情城市》選擇這裡開拍,重新引起台灣人的注意,漸漸地搖身成為熱門旅遊景點。 

九份小鎮依山而建,與美麗的海景相望。以前唸書時曾來過,印象最深刻的是它黑色的屋頂隨處可見,充滿懷舊味道。十幾年後的今天,黑色屋頂已少見,那份懷舊被各色茶館咖啡館取代,換了另一種味道。
九份的芋圓是聞名的小吃,但這次行色匆勿,來不及吃。

一邊品茶一邊賞山水,相信是人生一大享受,雖然沒時間親身體驗。
偶爾還可以品味到一絲懷舊,不知下一回若有幸重遊,不知是否還安在……
 
童話式的門戶,好像是一間民宿。
煮咖啡器擺在腳車上,帥哥為你泡上一杯香醇咖啡,問你痴了沒?
不過帥哥我不好意思拍,只是向他問路。
巨大的浮雕,重現當年礦工採金的情景。
可愛的貓咪取代了暗沉的土牆,新的好還是舊的好,個人去品味。
往山下走,掛滿“胡鬚”的樹公公在路邊等遊人憩息。
短短一小時太匆匆,走馬看花,繼續往附近的金瓜石黃金博物館看黃金。

2010年5月20日星期四

重溫台北情(四)--- 台北101登高

上一回來台灣,錯過了上全球第二高摩天大樓台北101一覽台北全景,這一回要彌補小小缺憾。搭捷運到市政府站,站外有接駁車(好像是免費的)直接到101,但避免家婆上下車不便,就改搭計程車前往。

 101下面幾層是購物中心,看起來挺貴氣的,所以也沒去逛。直接上五樓買票,一出電梯,又是大群的大陸客。買了每人新台幣400元的門票,還要排隊等上半小時,才輪到我們進入電梯。
帥氣的電梯少爺把遊客送上89樓觀景台。這是世界最快速的電梯(似乎已被杜拜哈里發塔取代),每秒16.83公尺,相等於時速60公里,從5樓至89樓最快只需37秒。

當天室外觀景台沒開放,只在室內參觀。每名遊客都獲提供一台電子解說器,每到一個窗台,按下窗台號碼,解說器就會告訴我看到的建築和景觀是什麼地方。
上圖中間最顯眼的橙黃色屋頂就是國父紀念館。下圖比較見綠意的是文山區,我的母校政大就在這個方向,倍覺親切。
 高高低低的房子,縱橫的街道,每個角度都是繁華景象。

88樓中央有一個巨型鋼球,是減緩建築晃動幅度的風阻尼器。據說是全球唯一開放展示,也是最大的風阻尼器。
 
 觀景台還有各項藝術展,可以慢慢欣賞。
還有珊瑚紀念品商店,當然是專做遊客的生意,不買光看,也偶有驚喜。

走出101,越過馬路前往華納威秀。電影《聽說》的女主角曾一身銀裝作街頭表演,引起我非常大的興趣。前兩天向計程車司機打聽,他說這裡每天就有街頭表演。那知來到這裡不見任何街頭藝人,詢問之下,才知星期六和星期日才能見到,四人坐在冷風中,失望而返。

2010年5月14日星期五

重溫台北情(三)--- 美食吃到怕

在政治大學唸書的日子,最愛到校門外的小店吃一頓道地的早餐,一碗熱騰騰的甜豆漿,配上蛋餅或飯糰,百吃不膩。

今次重遊台北,下榻的天津大飯店斜對面,就有一間永和豆漿店,讓我意外驚喜。走進店裡,燒餅油條和水煎包,在微冷的早晨暖暖迎客。

豆漿有甜咸之分,咸豆漿我沒吃過,但甜豆漿不會太甜,正合口味。水煎包(左上圖)有豬肉、韭菜和高麗菜(包菜)之分。蛋餅(右上圖)用面糊和雞蛋煎成,和Roti Telur 有點相似,但不用沾咖喱。

喝米漿(左下圖),對我是第一次,雖然曾在台灣待了五年,但從沒試過。米漿用米制成,應該有加入花生,香濃可口。但我還是更愛豆漿。飯糰(右下圖)裡紥了油條、咸菜、肉鬆和菜脯等,開胃耐飽。

這種傳統的豆漿店在台灣已漸漸減少,難得這次近在咫尺,我們幾乎每天都來光顧。
其中一頓晚餐在吉林路長春路口的好記吃担仔面。據說它由當年一個小檔口發展成今天的三間店面,以台灣風味的美食吸引著海內外的食客。店裡擺設也展現了台式古早味,讓客人如走一趟時光之旅。
下圖左上就是招牌担仔面,湯頭清甜,伴有蝦仁和豬肉片。右上是有名的三杯雞。左中是炒檳榔花;右中金針花。左下是角瓜蚵仔,左下是烤虱目魚。大伯點了好多菜,大家都吃得好飽。

第三天的晚餐是難忘的一餐。不是好吃到難以忘懷,而是膩到無法忘記。大伯帶我們到有名的四川菜館蜀魚館,想嚐一嚐一魚多吃,哪知上桌的竟是超過一尺的大魚,上面布滿如麻婆豆腐的濃醬,吃一口,都是魚卵,魚肉也略嫌粗,吃得大家臉色發白,但不吃完又心疼浪費。不太能吃辣的家婆一面吃一面咳,好可憐。

大伯說以前不是這樣的味道,不知是否換了師傅,水準才會如此大跌。


接下來幾天,大伯安排了一場接一場的飯局,跟他在台灣的朋友一起吃飯。每次都點了滿滿一桌的“美食”,明明白飯已吃完,肚子己脹滿,沒想到還有一大盤菜上桌,一次又一次受驚嚇。幸好我私逃,避開了兩三次飯局。最後一兩天,大家只要談到吃飯,都心有餘悸,好想躲開,但又不忍拒絕好意。唉!還是最愛簡簡單單的永和豆漿。

所謂物極必反,再好吃的美食,如果填鴨似的塞進肚子,也會成為夢魇。美食陰影在回馬後一兩星期才散去。原來饑餓的感覺也可以讓人渴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