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5月14日星期五

重溫台北情(三)--- 美食吃到怕

在政治大學唸書的日子,最愛到校門外的小店吃一頓道地的早餐,一碗熱騰騰的甜豆漿,配上蛋餅或飯糰,百吃不膩。

今次重遊台北,下榻的天津大飯店斜對面,就有一間永和豆漿店,讓我意外驚喜。走進店裡,燒餅油條和水煎包,在微冷的早晨暖暖迎客。

豆漿有甜咸之分,咸豆漿我沒吃過,但甜豆漿不會太甜,正合口味。水煎包(左上圖)有豬肉、韭菜和高麗菜(包菜)之分。蛋餅(右上圖)用面糊和雞蛋煎成,和Roti Telur 有點相似,但不用沾咖喱。

喝米漿(左下圖),對我是第一次,雖然曾在台灣待了五年,但從沒試過。米漿用米制成,應該有加入花生,香濃可口。但我還是更愛豆漿。飯糰(右下圖)裡紥了油條、咸菜、肉鬆和菜脯等,開胃耐飽。

這種傳統的豆漿店在台灣已漸漸減少,難得這次近在咫尺,我們幾乎每天都來光顧。
其中一頓晚餐在吉林路長春路口的好記吃担仔面。據說它由當年一個小檔口發展成今天的三間店面,以台灣風味的美食吸引著海內外的食客。店裡擺設也展現了台式古早味,讓客人如走一趟時光之旅。
下圖左上就是招牌担仔面,湯頭清甜,伴有蝦仁和豬肉片。右上是有名的三杯雞。左中是炒檳榔花;右中金針花。左下是角瓜蚵仔,左下是烤虱目魚。大伯點了好多菜,大家都吃得好飽。

第三天的晚餐是難忘的一餐。不是好吃到難以忘懷,而是膩到無法忘記。大伯帶我們到有名的四川菜館蜀魚館,想嚐一嚐一魚多吃,哪知上桌的竟是超過一尺的大魚,上面布滿如麻婆豆腐的濃醬,吃一口,都是魚卵,魚肉也略嫌粗,吃得大家臉色發白,但不吃完又心疼浪費。不太能吃辣的家婆一面吃一面咳,好可憐。

大伯說以前不是這樣的味道,不知是否換了師傅,水準才會如此大跌。


接下來幾天,大伯安排了一場接一場的飯局,跟他在台灣的朋友一起吃飯。每次都點了滿滿一桌的“美食”,明明白飯已吃完,肚子己脹滿,沒想到還有一大盤菜上桌,一次又一次受驚嚇。幸好我私逃,避開了兩三次飯局。最後一兩天,大家只要談到吃飯,都心有餘悸,好想躲開,但又不忍拒絕好意。唉!還是最愛簡簡單單的永和豆漿。

所謂物極必反,再好吃的美食,如果填鴨似的塞進肚子,也會成為夢魇。美食陰影在回馬後一兩星期才散去。原來饑餓的感覺也可以讓人渴望。

2 条评论: